close
從上次那個斷掉的好朋友的討論, 我順著一些連結去找一些資料, 發現其他的一些測試報告蠻有意思的.
>>垂降連接兩條主繩的繩結<<
從陳睿教我們中岩以來, 實際用到連結兩條繩子做垂降的機會其實只有兩三次, 不是很多, 所以可能會不太注意到這個問題, 畢竟平常去龍洞大部分情形很少要用到兩條繩子結起來垂降, 除了新開的第一洞長路線(反正我們還不可能有能力爬), 龍脊, 大禮堂之外.
>>問題一<< 繩結失敗, 其結果通常沒有例外是重傷或是致命的. 國外已經有許\多起受傷或致命意外疑似是因為繩接失敗而造成的. 國內平常因為比較少有需要接繩垂降, 所以比較沒有這種意外報告, 不過長路線陸續被開發之後這些問題可能會漸漸出現.
>>問題二<< 繩子被卡住拉不下來. 我自己曾經有許\多次垂降後收繩繩子被卡住拉不下來的經驗, 還好大部分都能在 \'棄\' 而不捨的反覆多次拉扯下收回, 其中有一次還好已經拉下來的繩子夠多, 再用已經拉下來的那段繩子先鋒上去解救卡住的繩子, 再下攀.
當然不只垂降用的連繩結, 所有的繩結一定都要打好, 整好, 收緊好, 留下足夠的繩尾. 一般其他用途的繩結通常建議繩尾是至少 10cm; 但以垂降用的連繩結的繩尾, 不管是哪種結, 我看過有建議至少 30cm, 45cm, 及 50cm, 60cm 都有. 我個人是留手指尖到手肘的距離以上. 垂降用的連繩結還要考慮不同粗細的繩子要可以連接, 最大差可以到 11mm 的單繩連接 7mm 的 haul line.
>>對稱形接繩結<<
對稱形接繩結, 因為無論繩子如何轉動, 繩結接觸岩石的形狀阻力都是不變的, 通過轉角就很容易卡住岩壁. 但是通常對稱形接繩結的失敗率是極低的, 難道因為比較容易卡住就不用比較安全的結嗎? 可是繩子被卡住也是很 \'煩人\' 的事, 如果黑夜天氣變差掛在牆壁上繩子拉不下來就更煩人了....
- 雙漁人結== 連接繩結之王, 但受力後難拆, 考慮多次垂降的場合. 如果結了之後不會去拆, 雙漁人結是最佳選擇, 包括傘帶, 繩環.
- 八字結, 繩子對穿
- 兩繩都打雙八字結, 扣進有鎖鉤環.... 多了鉤環, *增加失敗的機率*, 結的體積變大, 更會卡繩.
- 平結, 接繩結.. 必須打半漁人結收尾, 不如直接打雙漁人結.
在沒有卡繩可能顧慮的場合, 建議用 \'雙漁人結\' 或 \'八字結, 繩子對穿\' (後者比較容易拆)
>>非對稱接繩結<<
為考慮收繩不容易卡到, 一些非對稱接繩結成為垂降用結所使用...
- 歐洲死亡結.. 拿起兩條繩子的繩頭, 繩尾朝同一側, 一起打個單結.... 結形最小最不易卡繩, 結形過於簡單, 使人不敢信任. 雖然測試結果是堪用, 且有許\多許\多人在用, 測試歸測試, 可是還是令人心理發毛. 這個結的問題是受大力會重複扭轉變形, 繩尾越來越短, 但測試中沒有發現在合理力量 (>20kN) 範圍內失敗的情形, 目前有一起受傷事故疑似因為此結失敗造成.
- 立刻死亡結.. 拿起兩條繩子的繩頭, 繩尾朝同一側, 一起打個八字結.... 當初為改良歐洲死亡結, 把單結打成八字結, 結果反而變成了立刻死亡結. 您如果有在用, 請立刻改用其他繩結. 在測試中, 甚至有小於單人體重的狀況下失敗的. 絕對不要再用!!! 這個結的問題和歐洲死亡結一樣是受大力會重複扭轉變形, 但立刻死亡結因為結形大扭轉量更大. 目前有多起死亡意外報告疑似與此結有關.
- 雙次歐洲死亡結.. 拿起兩條繩子的繩頭, 繩尾朝同一側, 一起打個單結, 再一起打個單結, 靠在一起.
- 三單漁人結.. 拿起兩條繩子的繩頭, 繩尾朝同一側, 第一條打個單結綁住第二條, 再第二條打個單結綁住第一條, 再第一條打個單結綁住第二條.
- 反雙漁人結. 拿起兩條繩子的繩頭, 繩尾朝同一側, 第一條打個半雙漁人結綁住第二條, 再第二條打個半雙漁人結綁住第一條.
根據實際測試報告, 這些結的強度是..
反雙漁人結 ~= 三單漁人結 (?) > 雙次歐洲死亡結 > 歐洲死亡結 >> 立刻死亡結.
其中 立刻死亡結 是建議絕對不要去使用; 歐洲死亡結 根據實驗結果似乎是堪用; 反雙漁人結, 三單漁人結, 雙次歐洲死亡結 似乎是可以放心使用的. 三單漁人結, 雙次歐洲死亡結 似乎在受大力時, 結比較容易變形, 在實驗中雖然結變形但合理受力(>20kN)仍未失敗.
另外還要考慮結的大小, 不然不容易卡到的優勢就沒了, 不如用對稱結.
>>垂降連接兩條主繩的繩結<<
從陳睿教我們中岩以來, 實際用到連結兩條繩子做垂降的機會其實只有兩三次, 不是很多, 所以可能會不太注意到這個問題, 畢竟平常去龍洞大部分情形很少要用到兩條繩子結起來垂降, 除了新開的第一洞長路線(反正我們還不可能有能力爬), 龍脊, 大禮堂之外.
>>問題一<< 繩結失敗, 其結果通常沒有例外是重傷或是致命的. 國外已經有許\多起受傷或致命意外疑似是因為繩接失敗而造成的. 國內平常因為比較少有需要接繩垂降, 所以比較沒有這種意外報告, 不過長路線陸續被開發之後這些問題可能會漸漸出現.
>>問題二<< 繩子被卡住拉不下來. 我自己曾經有許\多次垂降後收繩繩子被卡住拉不下來的經驗, 還好大部分都能在 \'棄\' 而不捨的反覆多次拉扯下收回, 其中有一次還好已經拉下來的繩子夠多, 再用已經拉下來的那段繩子先鋒上去解救卡住的繩子, 再下攀.
當然不只垂降用的連繩結, 所有的繩結一定都要打好, 整好, 收緊好, 留下足夠的繩尾. 一般其他用途的繩結通常建議繩尾是至少 10cm; 但以垂降用的連繩結的繩尾, 不管是哪種結, 我看過有建議至少 30cm, 45cm, 及 50cm, 60cm 都有. 我個人是留手指尖到手肘的距離以上. 垂降用的連繩結還要考慮不同粗細的繩子要可以連接, 最大差可以到 11mm 的單繩連接 7mm 的 haul line.
>>對稱形接繩結<<
對稱形接繩結, 因為無論繩子如何轉動, 繩結接觸岩石的形狀阻力都是不變的, 通過轉角就很容易卡住岩壁. 但是通常對稱形接繩結的失敗率是極低的, 難道因為比較容易卡住就不用比較安全的結嗎? 可是繩子被卡住也是很 \'煩人\' 的事, 如果黑夜天氣變差掛在牆壁上繩子拉不下來就更煩人了....
- 雙漁人結== 連接繩結之王, 但受力後難拆, 考慮多次垂降的場合. 如果結了之後不會去拆, 雙漁人結是最佳選擇, 包括傘帶, 繩環.
- 八字結, 繩子對穿
- 兩繩都打雙八字結, 扣進有鎖鉤環.... 多了鉤環, *增加失敗的機率*, 結的體積變大, 更會卡繩.
- 平結, 接繩結.. 必須打半漁人結收尾, 不如直接打雙漁人結.
在沒有卡繩可能顧慮的場合, 建議用 \'雙漁人結\' 或 \'八字結, 繩子對穿\' (後者比較容易拆)
>>非對稱接繩結<<
為考慮收繩不容易卡到, 一些非對稱接繩結成為垂降用結所使用...
- 歐洲死亡結.. 拿起兩條繩子的繩頭, 繩尾朝同一側, 一起打個單結.... 結形最小最不易卡繩, 結形過於簡單, 使人不敢信任. 雖然測試結果是堪用, 且有許\多許\多人在用, 測試歸測試, 可是還是令人心理發毛. 這個結的問題是受大力會重複扭轉變形, 繩尾越來越短, 但測試中沒有發現在合理力量 (>20kN) 範圍內失敗的情形, 目前有一起受傷事故疑似因為此結失敗造成.
- 立刻死亡結.. 拿起兩條繩子的繩頭, 繩尾朝同一側, 一起打個八字結.... 當初為改良歐洲死亡結, 把單結打成八字結, 結果反而變成了立刻死亡結. 您如果有在用, 請立刻改用其他繩結. 在測試中, 甚至有小於單人體重的狀況下失敗的. 絕對不要再用!!! 這個結的問題和歐洲死亡結一樣是受大力會重複扭轉變形, 但立刻死亡結因為結形大扭轉量更大. 目前有多起死亡意外報告疑似與此結有關.
- 雙次歐洲死亡結.. 拿起兩條繩子的繩頭, 繩尾朝同一側, 一起打個單結, 再一起打個單結, 靠在一起.
- 三單漁人結.. 拿起兩條繩子的繩頭, 繩尾朝同一側, 第一條打個單結綁住第二條, 再第二條打個單結綁住第一條, 再第一條打個單結綁住第二條.
- 反雙漁人結. 拿起兩條繩子的繩頭, 繩尾朝同一側, 第一條打個半雙漁人結綁住第二條, 再第二條打個半雙漁人結綁住第一條.
根據實際測試報告, 這些結的強度是..
反雙漁人結 ~= 三單漁人結 (?) > 雙次歐洲死亡結 > 歐洲死亡結 >> 立刻死亡結.
其中 立刻死亡結 是建議絕對不要去使用; 歐洲死亡結 根據實驗結果似乎是堪用; 反雙漁人結, 三單漁人結, 雙次歐洲死亡結 似乎是可以放心使用的. 三單漁人結, 雙次歐洲死亡結 似乎在受大力時, 結比較容易變形, 在實驗中雖然結變形但合理受力(>20kN)仍未失敗.
另外還要考慮結的大小, 不然不容易卡到的優勢就沒了, 不如用對稱結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